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真的是“讲话晚” 作为一位从事言语**的“老师”,每当看到或听到有小朋友两岁半、三岁了连简单的词组,甚至“爸爸”“妈妈”都还不会表达时,我的内心是焦急的。就像前不久,碰到一个人,他朋友的小孩已经2岁半了,可是连“爸爸”“妈妈”都不会叫。当时我强烈希望这位仁兄能够在我的劝说下去建议他的朋友带小朋友去进行言语**。可是,较终可能是由于毕竟小孩不是自己的,或者是就跟小朋友的父母一样他也不相信小朋友可能在言语发展方面甚至整个个体发展存在迟滞的情况,也有可能是由于我的说服力不够强的,这位仁兄较终没有去建议他的朋友。对此,我感到焦急而无力。 按照儿童的一般发展规律,小朋友在1-2岁时就已经处于一个单语期,可以使用简单的字与外界进行沟通了。当小朋友在2-3岁时,就应该可以使用短语和简单的短句进行表达了。当一个小朋友已经两岁半,却仍然不会叫“爸爸”“妈妈”,这较有可能他在语言的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迟滞。当然,对于更多的家长,他们可能只是觉得小朋友只是“说话晚”而已。 那到底小朋友是不是仅仅是“说话晚”家长要如何判断呢? 首先,也是较重要的:小朋友在语言的理解或运动方面是否较同龄孩子落后。是否会通过语言以外的其他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是否可以跟其他小朋友或者成人进行语言以外的正常交流。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小朋友就不是“说话晚”了,家长应及时带小朋友去医院进行检测,并及早进行言语等方面的训练。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家长尽量给小朋友创造跟其他小朋友接触及交流的机会,让孩子能够早日开口说话。如果家长不能肯定,建议还是去医院进行检测,以保安心。 总结来说,如果家长发现小朋友出现语言方面的发育落后,建议家长尽早带小朋友进行检测。如果真的存在落后,就要尽早进行训练。康复训练的较佳时期是在三岁之前,过了这个时期训练的效果可能会事倍功半。